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5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政治经济学发展”研讨会在明德主楼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两大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洪银兴教授,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颜鹏飞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教授,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杨瑞龙教授,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林木西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务委员张怡恬、《光明日报》理论部经济学版主编张雁、《经济日报》理论版主编欧阳优等出席会议。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期刊和媒体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经济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参加了本次大会。
会议开幕式和第一阶段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向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刘伟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高度,开辟了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建设。在“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深入探讨政治经济学未来发展道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从三个历史统一、两个自觉——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维度,对党的一百年历史过程中,政治经济学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创新局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梳理。他最后强调在新的历史节点,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未来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洪银兴教授从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主要矛盾转化、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激发需求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等七个方面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他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遵循问题导向创新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的各个层面来研究经济规律,提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基本经验,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历程和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及世界贡献、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世界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四个问题、五条经验、十大范畴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经济思想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概括。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继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高峰、集大成。他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已经构建起来了。
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教授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只有确立了逻辑起点才能在学理和逻辑体系上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西方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协调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最关键变量。
第二阶段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将中国经验范畴化,把已有的经验提升到经济学的范畴中加以表达;其次要将范畴体系化或学理化,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体系范畴。最后要将体系原理化,通过对旧原理的颠覆式创新和修正,来构建一个适用于共同社会的、既包含又超越所有经济学的中国经济学。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党的伟大创举,通过回顾改革的历史进程,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才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实践飞跃和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杨瑞龙教授从公有制内涵的演变透视了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党通过将普遍原则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展公有制的内涵,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国有企业到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转变,解决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问题。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教授利用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国增长奇迹——阐明了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一定要找到中国的独特性。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市场不完善,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功能互补,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当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引起了种种负面效应,如何处理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问题。因此,从中国的客观现实到理论研究,一定要把握住中国情境下最为特色的细节。
第三阶段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瑞明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颜鹏飞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及其总体性研究方法,指出从总体上完整地把握经典文本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第三次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他进一步围绕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体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以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节经济体系进行了讨论。
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提出研究新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一定要和党史相连接,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程,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演进过程中,思想智慧、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相统一,不仅为党的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林木西教授从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样一个党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计划观和规划观,指出中长期规划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改善。中长期规划的有效性来源于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中国经验”包括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目标治理机制管理、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四个方面。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翻译、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开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深化三个方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展望未来,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化中国”,提炼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并与世界对话,形成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系统化、规律化的经济学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教授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性质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从0到1的理论创造。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创造性提出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理论,解决了如何判断混合的社会形态的性质的问题。他提出可以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马克思文本,他指出只要社会主义始终处于一国范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
最后,谢富胜教授代表主办方做会议总结并再次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