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经济研究》、《改革》、《财经研究》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承办的“经济新常态下发挥经济学期刊引领作用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全国社科规划办赵川东副主任等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出席并致辞,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26家经济管理类期刊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集聚了全国最顶尖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包括《经济研究》、《改革》、《财经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26家期刊,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两家权威期刊评价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两家二次文献编辑部,以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等单位的负责人,部分其他期刊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各部门负责人与校内外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上午的会议中,《经济研究》、《改革》、《财经研究》三家主办期刊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分别围绕“经济学期刊研究范式引领”、“经济学期刊选题引领”、“经济学期刊体制机制创新”三大议题做了四个引导性发言。陈彦斌教授就“经济学期刊研究范式引领”这一议题作题为《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导向》的引导性发言。
在引导性发言中,陈彦斌教授首先肯定了经济学研究中目前广泛使用的定量方法的积极意义。定量方法有助于增进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有助于抓住主要矛盾来刻画复杂的现实经济,也有助于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理论。但是,陈彦斌教授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使用定量方法有些过度,形式规范而思想匮乏的模型文章占据了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很大一部分,这导致了高校和严肃学术期刊在重大问题上的声音越来越小、青年学者对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明显不足。陈彦斌教授认为定量方法在解释中国重大问题时具有局限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定量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如数理模型的简洁性和贴近现实性天生就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二是使用定量方法的经济学论文还存在方法导向而非问题导向的倾向,导致文章的思想性相对较差。三是由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基于中国经验总结出来的,不能简单套用国外模型来研究和解读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而将中国经济进行模型化的难度更大。
然后,陈彦斌教授对未来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高校和严肃学术期刊要坚持学院派特色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学院派特色有三点内涵:理论性、基础性和客观性。理论性是指在问题导向的前提下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性是指要多着眼于中长期的基础性研究而非“短平快”的研究。客观性是指学术研究要为国家和民众说话,而不是为特定利益群体说话。第二,“模型有限而思想无限”,以思想性见长的定性分析文章仍然很重要。由于模型对于中国经济的解释力是有限的,因此可以更多地从问题本身出发,使用严密的理论逻辑来推理或者使用少量关键数据作为论据,从而展开严谨的经济学研究。这样写就的文章比那些华而不实的模型文章更有价值。第三,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模型需要“中国化”之后才能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问题。无论是彻底否定现代经济学还是要建立中国自身经济学理论的观点都是有待商榷的,中国经济学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进行恰当的“中国化”处理。根据中国的经济体制特色和经济主体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国外基准模型,实现现代经济学模型的“中国化”,这将有助于大幅提高经济学模型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第四,无论何种经济学研究范式都要追求问题导向、思想深刻和逻辑严谨。定量分析文章的模型要中国化以更好解释现实经济,定性分析文章也需要使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且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分析文章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来论证观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更有思想、更有高度。
在下午的会议中,26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经管类期刊主要负责人围绕上述引导性发言展开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在新常态下实现进一步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学期刊选题应该更关注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创新,既要坚守学术为本,也要服务政府决策;经济学研究范式应坚持科学标准,避免对任何单一范式的迷信,方法必须服务于思想;经济学期刊应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阅读习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更好地利用以移动互联为主导的新媒体促进学术交流,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期刊体制机制创新,在经济新常态下发挥经济学期刊的引领作用。
(编辑:陆美贺;核稿:王宝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