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24年)
会议入选论文公告
2024年7月11日,经研讨会领导小组专家评审,以下作者论文入选即将召开的2024年第37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邀请函将于9月份开学前后发出。
第37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定于2024年11月9-10日在南昌大学召开,会期1天半,11月8日(周五)报到。会议期间,还将颁发第八届“兴华优秀论文奖”(2024)。本届大会由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敬请与会者妥当安排时间参加。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按第一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作者姓名 |
其他作者 |
第一作者单位 |
文章标题 |
白永秀 |
闫雪培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和而不同:中国经济学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
曾经莲 |
周菁 |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数据资产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
钞小静 |
廉园梅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数字经济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机制和路径 |
陈立兵 |
张玥玮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
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研究 |
陈若芳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产权视角下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研究 |
|
陈伟雄 |
郝涵宇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对外直接投资:实证考察与路径分析 |
程旭翀 |
吴振磊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何以现代化?——人口规模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历史逻辑 |
戴双兴 |
何艳青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化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 |
丁任重 |
李晶维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新时代扩大内需战略的理论逻辑、时代特征与实现路径————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角 |
丁长发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
打通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
|
杜书云 |
刘丁瑞 |
郑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趋农产业发展风险的分担机制:现实困境、博弈策略与未来进路 |
范从来 |
赵锦春 |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普惠金融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 |
范方志 |
彭田田 |
嘉兴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共同富裕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
范欣 |
裴晓华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阶段性目标、基本纲领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观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 |
冯泓铭 |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 |
|
高波 |
鲁斯玮 |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的银行管制放松与县域创业活力——兼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创业量增质升效应 |
高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基于生产率比较的研究 |
|
高新远 |
李雪纯、齐昊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生产社会化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 |
葛扬 |
丁涵浩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
要素市场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
辜秋琴 |
陈刘雯 |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
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
郭晗 |
侯雪花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逻辑机制与实现路径 |
何爱平 |
徐艳 |
西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 |
何召鹏 |
肖畅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平均利润率的测算分歧、文本依据与中国经验(1990-2020) |
贺城 |
郭子昂 |
辽宁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院 |
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共同富裕吗——基于2012-2021年中国市域面板数据的研究 |
贺鹏晟 |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质生产力发展困境及其纾解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视角的思考 |
|
胡莹 |
刘铿 |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视角 |
黄旭 |
卢江 |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及其价值启示 |
季小立 |
刘硕硕 |
常州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差距 |
江剑平 |
李祎 |
湘潭大学商学院 |
劳动偏向型再分配如何影响新质生产力 |
江蕾 |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质生产力助力平台经济中数字正义实现研究 |
|
姜伟 |
蔡思翔于潇 |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
关税冲击下的制造业升级——兼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保障作用 |
孔晓 |
郑尊亮 |
辽宁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院 |
制造业集聚、资源错配与产业链韧性 |
李孟杰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好资本的作用 |
|
李虾 |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 |
|
李雄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与发展策略 |
|
李雪松 |
高辛睿 |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国企链长制是否提升了民企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
李媛 |
胡成林 |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再生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李政 |
艾尼瓦尔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创业生态系统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产业政策的作用 |
李志远 |
赵永晗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中间品进口与中国比较优势跃迁 |
林奕成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以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 |
|
刘凤义 |
肖振宇刘子嘉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刘建华 |
宋萍、徐邵祎 |
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从“多快好省”到高质量发展:新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
刘明煜 |
王浩名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新质生产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刘子嘉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劳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
鲁保林 |
黄晓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长 |
罗文君 |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国有企业绿色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
|
马恬 |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困境与进路 |
|
聂长飞 |
冯苑、陈志 |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共同富裕——理论依据与经验事实 |
乔晓楠 |
刘章瑶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
乔榛 |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人工智能发展的就业效应:排挤还是补偿 |
|
任保平 |
李培伟 |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 |
荣莹 |
谢地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 |
申蒙蒙 |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理据与实践路径 |
|
沈坤荣 |
周铃铃 |
南京大学商学院 |
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关键问题与突破方向 |
师博 |
胡西娟 |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
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实深度融合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 |
史本叶 |
石宁宁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
高技术产业本地化对全球价值链风险的影响 |
宋德勇 |
陈梁 |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
“形态-特征-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实践 |
宋冬林 |
丁文龙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
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机制研究 |
宋冬林 |
孙尚斌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建构与演进逻辑探究 |
隋维帅 |
西藏民族大学 |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
孙咏梅 |
荣垂青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对中国“进城农民”身份的政治经济学考证与共同富裕道路探索 |
唐未兵 |
汤欧 |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技术进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
唐永 |
曾阳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
工业智能化与就业结构变化——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
童贺银 |
周娜、吴巧生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助于城市低碳转型吗? |
汪立鑫 |
孟彩霞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后发困局:技术、制度与文化的系统攻略 |
王枫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
|
王盼 |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质生产力: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
王谦 |
管河山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韧性:机理与实证 |
王荣基 |
贺城、王珏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数据要素交易平台设立的证据 |
王守坤 |
汪柳 |
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生产函数视角下的脉络与图景 |
王寿彭 |
吴丰华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东西部协作与区域经济韧性——来自脱贫攻坚结对帮扶的证据 |
韦韬 |
叶京晖 |
南华大学 |
如何提升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基于数字化转型视角的研究 |
吴越 |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
吴振球 |
葛雨瑾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数字贸易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变化 |
吴遵杰 |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思想史上的“三农”问题研究 |
|
伍旭中 |
苗智慧 |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数据要素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 |
武志 |
山西财经大学大学经济学院 |
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于科技的视角 |
|
夏帅 |
陈阳、彭瑞峰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吗? |
肖凯元 |
封世蓝孙蚌珠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展绿色生产力理论的三重逻辑——兼论绿色生产力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超越 |
谢地 |
袁一瀛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薛宝贵 |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
|
薛志欣 |
钞小静、王灿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需求侧创新政策何以诱致企业数字创新?——基于“渐进式”和“突破式”异质性创新行为视角 |
杨蕙馨 |
于梦晓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
绩效期望差距与制造企业服务化行为 |
杨静 |
郑嵘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国外数字劳动理论化研究的三条进路及评析 |
杨璐维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
|
杨脉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增值税减税、企业更替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
杨善奇 |
卓方怡 |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发展改善了女性就业质量吗?——基于cfps数据的异质性分析 |
叶子祺 |
荣莹 |
辽宁大学商学院 |
中国式创新道路的历史演绎、理论建构与实践启示 |
于金富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构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生产方式 |
|
袁正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圈地悖论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
|
臧旭恒 |
周博文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
人口老龄化与家庭金融脆弱性 |
臧雪伊 |
周文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何以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基于金融资本循环的分析 |
张广辉 |
崔疏星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分析 |
张海鹏 |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促进农民收入提升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
张晖明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发展非公经济不是权宜之计 |
|
张良悦 |
位亚兰 |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载体与动能促进 |
张培丽 |
徐奇舟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技术进步、“反鲍莫尔成本病”与制造业占比 |
张兴祥 |
朱婷宜 史九领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从破除“无流通论”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张振继 |
杨慧玲易恩文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与产业链韧性 |
赵华 |
陈思源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绩效分析 |
赵军峰 |
闫金玲 |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机制研究—基于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的视角 |
赵娜 |
黄若男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
赵新宇 |
万孟泽孙舒悦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
供应链视角下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 |
郑尚植 |
刘奕成 |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时代驾驭资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
周永昇 |
南京大学商学院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资本的历史定位、作用功能与风险治理 |
|
周芷宇 |
刘勇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
气候转型风险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农业企业的证据 |
朱荣玉 |
李可、王聪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