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第2018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乡村振兴的理论、制度供求与体制政策保障》的开题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9会议室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由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以期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总览与展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开题报告会由刘守英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教授首先致辞,肯定了该项目对于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并代表学校给予该项目鼓励与支持。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严金明教授也在致辞中表达了对项目顺利开展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愿。与会者除了各课题报告人,还有特邀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李善同研究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原院长兼党委书记黄小虎研究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农村办公室原主任安钢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刘鹰教授。
第一板块是总课题报告。当日上午,刘守英教授首先报告了总课题《乡村振兴的理论、制度供求与体制政策保障》的总体思路、目标模式与基本框架,为全天的会议进行铺垫。刘守英教授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仓促应对会产生不良后果,亟需构建有关乡村振兴的理论、解决制度供给滞后的制约,在产业兴旺、乡村宜居、乡村治理、农民增收、要素配置、农业支持、贫困脱贫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体制与政策设计再添助力。在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下一步,课题组将进行问卷调查与案例写作,预计在明年初完成成果撰写。针对总课题内容,李善同研究员认为,鉴于课题涉及范围广,要做好项目的管理。叶兴庆研究员认为,可以适当精简课题的框架,使问题更具针对性。安钢建议将课题回归基层,特别是研究基层政府的行为,更多地总结经验,使成果更实用。黄小虎研究员则建议课题更多地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权利问题、城镇化发展战略问题、农村基层治理结构问题、改革与建设的关系问题。
第二板块是子课题报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耿慧志教授汇报了子课题《提升生态韧性的乡村宜居空间规划和建设指引研究》,以乡村空间规划和乡村建设指引作为政策载体,对完善乡村生态宜居环境进行支持性研究,介绍了既有的关于乡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已有的沪浙地区案例及预期成果转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张佳副教授汇报了同一子课题,基于乡村分化理论研究衰亡趋势的乡村和活态潜力的乡村分别如何进行乡村宜居规划建设。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周立教授汇报了子课题《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政策机制研究》,以质量兴农、一二三产融合及三大体系的构建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翔实的案例丰富研究基础、夯实研究计划,提出可行的预期成果转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仝志辉教授汇报了子课题《多主体参与、场景关注与乡村智慧治理的研究》,分析乡村治理环境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机制,以期通过建立融合互联网技术和新治理理念的乡村智慧治理模式实现有效治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邱泽奇教授汇报了同一子课题,研究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信息技术如何被应用、多元主体治理如何有效、智慧治理在哪些场景下可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章元教授汇报了子课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研究》,介绍该课题已有的关于税费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并将未来的研究聚焦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设计。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路乾汇报了子课题《生产要素间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研究》,分析在城乡收入差距仍旧很大、城乡互动增强的背景之下阻碍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及城乡融合的因素,并预期提出有关城乡制度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王志刚教授汇报了子课题《基于目标导向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研究》,研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分析实际需求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起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飞舟教授汇报了子课题《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特征、激励与脱贫模式研究》,预期通过分析国家贫困现状与形成机制、剖析经典案例及解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模式。
各子课题就”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做了充分发散,与总课题联系密切,内容丰富。在各子课题间隙,与会专家、学者就总课题与各子课题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充分讨论,为该项目的进展指明方向。最后,刘守英教授总结会议内容,会议至此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人:颜嘉楠 编辑:杨菲 核稿:陆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