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和12月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经济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分论坛:重塑中国央地关系”在明主729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多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央和地方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并致辞,他首先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了欢迎,并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小而精的会议,在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进行探讨,将央地关系的基本问题梳理清楚。
12月3日下午的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副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梁平汉教授带来了“地方领导人社会关系:晋升激励与经济绩效”的演讲,他指出,中国目前是党政二元化体系,党政领导人之间存在分工与制衡这样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但也可以激发积极性。由于领导的工作绩效可以加成,两者又有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构建基于团队间竞争的双重竞赛模型,梁教授分析了校友,工作经历等社会关系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指出如果领导人之间具有社会关系,会使地方经济绩效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马本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城市环境监管策略互动与管制协调效应评估”的演讲。研究表明,通过考虑相邻城市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以及上级政府的作用,受益外溢是环境监管策略互动的主导机制,市县环境监管相互搭便车可能是中国环境监管低于帕累托最优的主要诱因,因此建议将环境监管的权力上收,优化权力配置结构。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张莉副教授的演讲题为“省管县与公共物品供给——以低保为例”。她指出,当前中国的公共部门已由五级政府转向三级政府。省管县实质上是一种财政分权,其特殊情况为研究分权对政府行为影响提供了准自然试验的良好样本。通过对154个样本进行did实验,结果表明省管县改革促使县级政府更多提供低保服务,其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收入效应,与其他方面的支出存在替代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勇政副教授带来了题为“vertical fiscal imbalance and local fiscal disciplin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的报告。他认为,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导致了财政上的纵向失衡。刘勇政副教授通过研究地方税收自主和激励兼容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指出财政纵向失衡减少了地方纪律约束,因此建议财政上收入要与支出相匹配。
12月4日上午的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勇政副教授的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的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由黄少卿副教授和叶兵老师合作完成。黄老师分别从动机与问题、文献、方法与数据、结论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黄老师的研究立足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地市级数据,黄老师指出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小,而专项转移支付对税负的影响很大;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有很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郭琎作了题为“政府协调视角下中央项目投资对转移支付的影响”报告。郭琎同学分别从背景、目的、实践经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等五个方面对报告作了展示。她指出,题目中所谓的政府协调视角就是指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之间的协调。为了识别转移支付与中央项目投资的关联,郭琎团队应用sys-gmm模型,发现当期中央项目投资与转移支付相互影响,并且转移支付政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会受到以往转移支付规模的影响,此外,经研究还发现了中央项目投资与转移支付投向集中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最后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钟辉勇老师作了题为“moral hazard and local government debt in china”的报告。该报告着眼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地方负债规模的变化及相关影响。钟老师通过分析审计署公布的2006年-2012年的数据,以2008年国务院推出的“四万亿计划”为分界点,并将道德风险、担保作用等等因素考虑在内,发现地方政府借贷规模在不断上升,而在金融危机时借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危机,危机过后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他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中央政府一定会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控制的危机的侥幸心理,一味追求高gdp增速,没有科学认识当地政府可控制的负债规模,从而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
各位发言者紧紧围绕央地关系这个主题,分别从各个角度发表自己和团队的看法。发言完毕之后,全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上气氛活跃和谐,与会老师与发言人不断交流互动,高水平的思想交锋令人叹服,与会嘉宾共同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
(编辑:陆美贺;核稿: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