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创办、并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宏观人大论坛”(总第1期)在明德主楼728会议室举行。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陈彦斌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经济学院刘凯助理教授、经济学院周璇助理教授、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豫媚、财政金融学院钱宗鑫助理教授以及财政金融学院李戎助理教授先后在论坛上作了报告。
首先,张宇院长发表了精彩致辞。张宇院长指出,经济学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经世济民的学科,研究经济学一定要立足现实。宏观经济政策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与学校内部和社会上的其他形势政策讨论相比,本论坛的特点在于更重视从理论层面对政策问题进行探讨,因而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张宇院长寄语论坛既要发扬重视理论研究的优势,也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将学术性与中国现实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和创新理论分析,以解决现实问题。最后,张宇院长祝愿论坛越办越好、将来能够“做大做强做优”。
张宇院长致辞
随后,论坛创办者陈彦斌教授对所提出的“大宏观”的理念和本论坛的宗旨作了详细介绍。陈彦斌教授指出,研究经济问题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然而目前宏观经济理论很单薄,而宏观经济现实却非常复杂。陈彦斌教授援引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名言“上帝将宏观经济学带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提出和检验优美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指出之所以提出“大宏观”理念是为了力图解决宏观经济学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陈彦斌教授强调,研究经济问题不仅要考虑经济视角,还要考虑政治和社会等多重视角;不仅要考虑短期因素,还要考虑长期因素;不仅要考虑国内视角,还要考虑国际视角;不仅要考虑总量效应,还要考虑结构效应。陈彦斌教授认为,坚持理论模型的简洁性当然重要,但是这与模型贴近现实和注重多重视角并不矛盾。陈彦斌教授最后指出,“大宏观人大论坛”旨在搭建一个探讨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产业、劳动等学科领域重要问题的学术平台,论坛每年举办4~6期,每期围绕一个主题邀请多位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人大优秀学者宣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陈彦斌教授主持
本期论坛的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与财政政策反思”,五位报告人分别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有效性与预期管理、美元供给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影响、财政支出结构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和小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扩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璇助理教授发表了题为《财政政策主导下的最优货币政策》的报告,分析了当财政政策不能积极稳定政府债务和预算平衡时最优的货币政策的选择。周璇发现,在财政政策主导的情形下,传统的旨在稳定价格水平的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会失效:当通货膨胀上升时,提高名义利率将会提高政府的债务水平,在财政政策不能积极地稳定政府债务的情况下,提高利率不但不能降低通货膨胀,反而可能进一步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周璇认为,此时最优的货币政策要求央行把财政因素和变量纳入货币政策规则之中。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在传统泰勒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上一期政府债务和财政外生冲击进行反应和调整,能够同时实现稳定物价和政府债务的目标。
钱宗鑫助理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小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扩张》。这篇文章研究了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体在发生金融危机引致的去杠杆化冲击之后利用财政政策应对流动性陷阱的能力问题。钱宗鑫认为,与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扩张产出和反通货紧缩的作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方面,经济越开放,财政刺激创造的总需求的增加更多流向外国商品。另一方面,财政政策有时间不一致性。事先宣布一个较弱的刺激,而事后执行一个更强的刺激能够提高引致国外资源向国内的净流入,进而改善效用主义政府的福利水平。这导致政府政策缺乏可信度,破坏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备性,进而破坏了国际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
刘凯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美元与全球经济失衡》。刘凯指出,全球失衡的主要特征是美国巨大的、长期持续的贸易赤字。事实上,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并被牙买加协定所取代,美国贸易赤字已经持续了40年。刘凯通过构建一个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标准的具备“货币先行”特征的两国开放经济模型,证明了基于美元的特殊地位,长期的全球失衡是可持续的。刘凯强调,长期的美元赤字是一些变量的增函数,这些变量包括:对离岸美元的需求,全球名义gdp的长期增长率,国际贸易的开放度,国内和外国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以及美国经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对规模。刘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美元的货币长期非中性是存在的,结构性的全球失衡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有利于美国却不利于整体世界。最后,刘凯指出,根据福利分析,国际贸易中美元地位的削弱会使美国福利受损,但却会使世界的整体福利增加。刘凯还探讨了与此文密切相关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李戎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深度习惯、财政支出结构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宏观经济学围绕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实体经济有何影响有着长久的争论。在实证研究中,由于政府支出和gdp的内生性问题,如何识别外生的政府支出的变化成为了研究政府支出对经济变量影响的基本问题。在文献中,有着svar和narrative approach两种主流的识别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却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和实际工资这两个重要经济学变量的影响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李戎的研究发现,这两种主流的实证方法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两者所识别出的对于财政支出总量的冲击的内部支出结构是有着显著差异的。基于这一发现,李戎构建了一个引入了深度习惯(deep habit),并且区分了政府消费和政府雇佣的dsge模型。数值模拟表明,svar方法所识别出的政府消费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消费和实际工资;narrative方法所识别出的政府人员雇佣的增加会降低居民消费和实际工资。综上所述,之所以svar和narrative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是因为二者所识别出的政府总支出的变化的内部结构不同。
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豫媚报告的题目是《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与预期管理研究》。郭豫媚指出,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已出现下降,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减弱。郭豫媚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预期误差冲击和预期管理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下降,并研究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时预期管理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预期管理通过逆周期引导市场通货膨胀预期,能够大幅减小经济波动并使经济更快收敛回稳态。同时,福利损失分析表明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情况下引入预期管理会使得社会福利损失下降近40%。因此郭豫媚认为中国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背景下应尤其重视预期管理。一是进一步减少并明确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二是拓宽央行与市场沟通的途径,丰富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内容,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三是加强央行的研究能力。四是及时公布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其相关信息,以减少政策滞后性。
一百多名教师与同学参加了论坛,既有来自人大经济学院和财金学院的教师与同学,也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农业部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还有来自《人文杂志》和《财经问题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辑,会场上座无虚席。在点评和讨论环节,各位主讲人相互之间以及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与各位主讲人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活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报告人合影
论坛现场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