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亚博安卓下载

“城市与区域永续发展——环亚太地区研究与政策挑战”国际学术会议通讯稿(上)
发文时间:2017-12-19

   2017年12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区域科学院、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协办的“城市与区域永续发展——环亚太地区研究与政策挑战”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c800会议厅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共两天,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各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20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体现出本次论坛的前沿性、国际性和专业性。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致辞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亚太各国的经济发展,立足亚太、造福亚太也是中国发展的国际担当,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城市与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期待大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国际区域科学院主席、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peter nijkamp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城市与区域的永续发展这个话题是一个世界的学科,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地区的差距。今天在这样一个国际的盛会上,我们会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的知识,相信我们的知识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12月9日的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主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国际区域科学院主席、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荷兰自由大学peter nijkamp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张可云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roger stough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铮研究员,休斯顿大学janet e. kohlhase教授就相关议题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范恒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他分享了中国这些年,包括未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过去的若干年,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中国成功地遏制了迅速拉大的地区差距,实现了不同区域板块增长格局的积极变化。同时指出了未来中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创造性地做好这样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坚持分类指导;第二,要促进区域的一体联动;第三,要加强重点攻坚,抓住制约区域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关键领域;第四,要强化平台支撑;第五,要健全协调机制,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第六,要加强对口帮扶。

  peter nijkamp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持续发展的全球城市——城市环境和气候表现的双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他通过四十多个大城市的比较,建立了相关的实证数据模型,研究了城市增长和污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规模越大的城市不一定是一个灾难,但是需要我们根据这些城市的大小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政策,并且这些大城市社会福利越好的话,对生态环境就会越有利。同时,环境的问题不能是自身修复解决,而要根据环境问题提出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环境的问题

  张可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雄安新区的集聚规模与结构”。他通过从理论分析、外部环境分析、规模结构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来研究雄安新区的规模、产业与发展定位。他认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共享机制,集聚的结构决定了未来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类型的选择,所以确定雄安新区规模与结构是十分有意义的。面对机遇与挑战,世界技术潮流和产业革命给雄安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将为雄安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最后,张教授指出,如果说“一带一路”彰显的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那么雄安新区将展现的是中国对世界潮流的引领力,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雄安新区将让世界眼前一亮。

  roger stough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南亚与东亚市场调整”。他在报告中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驱动,以及经济发展当中的计划,同时提到中国自我创新能力的增强和 “一带一路”的项目。roger stough教授回顾了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创新发展模式,认为自我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光模仿是不能成功的。面对有些自我创新的主要障碍,他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他指出通过精英为基础的领导不断实践和劳动力市场的转型是中国如何实现创新经济的关键。

  王铮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中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地理学成因分析”。他运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指出了面对中国连片贫困区的地理原因。他将城市的发展基础归纳为城市的三个本性,认为造成连片的城市贫困区是由不同的城市的本性特征决定的。最后,他指出,现在这个时代城市的发展已经是靠溢出来推动,光靠投资和工业化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就是要考虑城市的第二本性,关键是要重视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

  janet e. kohlhase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劳动力多元化与企业生存”。他以瑞典企业为例,介绍了一些私有的企业在瑞典是如何生存的,哪些是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通过观察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来研究公司的弹性和力量。通过建立企业的退出率与相关变量的归回模型,总结出全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和企业都在经历异质化,不断增强的多元性将会是一个长久的趋势。通过不同参数和经济弹性的关系,也就是公司的存活率,指出公司的外部环境对其存活非常重要,而且不光是内部的多元性会有助于公司的生存,公司内部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的多元性也是公司生存的重要因素。

  当天下午,在明德主楼教室举行了7场高质量的分论坛研讨会。分会场1主题是生态环境与城市可持续性,大家就目前国内的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诸多关于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分会场2主题是工业发展与城乡融合,会上学者就我国的城乡关系与产城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最重要的问题,着力点在于建立统筹城乡的政策体系,改变原有的在公共品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社保等体系,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

  分会场3的主题是作为地区发展引擎的创新和人力资本。会上大家就创新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我国城市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分会场4的主题是国际与地区经济合作与协调。大家就国际合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回避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时代主题。正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越来越深地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因此,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分会场5的主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经济。会上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和空间发展展开讨论。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与区域系统的基础要素,而空间形态是空间内部组成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外在表现,大型基础设施是导致空间形态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区域发展。

  分会场6的主题是市场机制、创业精神和地区发展。大家就企业创新与市场机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创业精神的有效发挥和企业家创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家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他有助于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及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还会通过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对创新驱动发展产生影响。

  分会场7的主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管理。大家讨论了关于智能化管理的诸多前沿问题。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构建之路,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占比已达57%的中国而言,智能化城市管理对预防及治疗“城市病”,实现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和谐共进脾益良多,而数字技术就是智能化管理的基石。


(供稿:夏添;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