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案例研究部分——“村庄与中国”案例研讨会在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举行,研讨会围绕“如何活村”展开,来自全国十个活村样本的实践者与十位研究村庄的学者就“活村”展开讨论,寻求当下中国乡村未来发展之道。
“对中国农村问题不能只有自上而下的讨论,否则只有政府思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作主旨发言,“只有自上而下研究问题会带来诸多弊端,一是观察问题有所偏颇,二是公共政策可能过于狭窄,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全面。”
他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将十个脚踏实地做村庄实践的典型案例与十个认真研究村庄问题的学者,进行对话与讨论,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讨论村庄如何活。“活村”牵涉到各种要素如何去乡村去活动,既有本村内生动力,也有外村进入力量,如何将各要素嫁接、融合,如何找到各方利益平衡点,将是下一步如何活村的核心问题。
来自何斯路村的村委书记何允辉、北京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分享了南北两个村庄——何斯路、郑各庄的发展经验,这两位来自本村的“能人”带领村庄获得了巨大发展,村民人均收入水平均高于当地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景新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丽红对上述两座内生力量发展型村庄,给予了评价。王景新认为,何斯路村走上了一条非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又保护、发展了村庄;彭丽红认为,作为来自村庄的宏福集团在走向世界的经验上,在防控风险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同时宏福农业在将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来时,也是走在前列。
同时,来自浙江临安的太阳公社社长陈卫、北京“隐居乡里”总经理陈长春、四川成都和盛家园董事长胡林、江苏溧阳南山花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仲春明、北京光合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汪嘉男、广东梅州市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强、北京阿卡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江宇虹、北京万鸿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鹊飞等8位乡村实践者,分享了作为社会外来力量进入乡村发展的经验,讲述了他们如何在现有农村制度下将资金、知识智力等要素汇入村庄,利用村庄现有资源并创造资源发展村庄,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与村民相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传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林家彬、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农村办公室原主任安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聘教授彭丽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宇哲等学者对上述公司的乡村实践经验进行了点评。安钢认为,能将当地村民纳入项目进行投资,是智慧,更是给予村民市场发展权,让当地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社会外来资本进入乡村时应当做到。
“村庄能不能活,取决于有没有发现乡村的价值,能不能盈利与可持续,在于能不能提升乡村的价值。”刘守英会议最后指出,“村庄是未来必然存在的一个载体,是城乡文明、制度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承载体,希望大家多多往农村跑,寻找具体问题。”
改革内参、环球财经、财经杂志、财新网等媒体参加了研讨会。
(供稿:熊平平;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