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随着夏日的到来,经济学院2016年国情考察团暑期项目正式启动,近百名师生利用暑假的宝贵时间,前往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山西、江苏、湖南、四川、广东等省市,开展社会调研,继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调研记录中国。
福建省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经济方兴未艾。在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与经济增长的压力面前,全省上下正在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国人民大学与福建省的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省校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在经济学院与福建省永春县人民政府合作试点项目《福建永春桃溪流域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的研究基础上,经济学院国情考察团多次派队奔赴福建进行调研,第一期的主题为“探索突破双重约束,追求生态经济双赢”,第二期的主题为“绿色红色,协同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福建模式”,前两期分别于去年春假和今年寒假圆满完成。本次暑期调研是福建团队的第三期,尝试探索“生态产品与精准扶贫的互动”。
此次福建组国情考察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闽江学院的师生合作,开展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与闽江学院“百镇百村”精准扶贫学生社会实践乡村调研专项行动。6名同学与闽江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独立组队,分别前往宁德市赛岐镇、双城镇、宅中乡、穆云畲族乡、南平市王台镇、茫荡镇等地进行农户访谈和问卷调研,对福建整体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基本了解。第二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国情考察的任务,前往南平市建瓯市、泉州市永春县等地开展生态经济的调研,以期对精准扶贫和生态产品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
福建组团队一行6人于7月3日从北京出发,抵达福州,围绕调研主题,进工厂,入田间,与工人访谈,和农户交流,走访了13个乡镇和多家企业,获得了大量一手的宝贵资料。为期15天的调研活动在福建方面的帮助下,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大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加深了同学们对“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认识和对精准扶贫的理解。
一、 千人百村:莫言云外胜人间,古寨新村别有天
7月3日,经院学子一行六人抵达福州,与闽江学院的同学组建团队,分赴南平市和宁德市等地六个乡镇,开展“千人百村”和“百镇百村”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3日晚上的人大学子动员大会和4日举行的出征仪式上,校团委副书记唐杰副教授对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人大学子在调研中团结协作,牢记“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家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意识。同时唐杰老师还对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醒参与调研的同学注意安全。
(一)“386199”
福安市赛岐镇江兜村、穆云畲族乡岭坑村和柘荣县双城镇北街村、宅中乡后垄村是宁德市的四个调研点,在调研中,同学们走遍了所有的自然村,认真调研了村里的贫困状况。部分村民收入并不依靠农业,外出务工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同学们发现,虽然有着顺畅的交通和现代化的条件,但是村民们生活依旧贫困。过半家庭都有欠款,很难承受疾病、婚丧嫁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大额支出。恶性循环使得受教育程度下降,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凸显。被问及相关问题时,当地村民总是把“386199”挂在嘴边。“386199”即妇女(38)留守从事农业生产,儿童(61)无法得到优质教育,老人(99)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村子空心化严重。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给扶贫脱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过幸运的是,近些年村民找到了新的出路,葡萄种植等特色农产品帮助一部分村民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在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际洲村和茫荡镇三楼村,景色优美,风景秀丽,当地正在努力利用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调研中同学发现,许多村庄生态资源丰富,但是美丽乡村背后,是当地农民收入无来源的辛酸和农民家庭普遍空巢的无奈。空巢老人大多种植一些蔬菜稻谷,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当地村委会为了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旅游开发提上了日程,并将此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修建旅游配套设施,整合村内卫生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家园等工作都在不断开展中。同学们和镇政府的负责同志交流座谈,在座谈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精准扶贫的新动向和新形势。老师同学们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为期6天的“千人百村”社会实践中,老师们和同学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认真,积极思考,发放问卷近300份,圆满地完成了调研任务,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提高了对农村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认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风貌。
二、 南平建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建瓯位于南平市境内,古为建宁府,后建安、瓯宁合并为建瓯,有国土安宁之意。建瓯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物产颇多,被誉为“中国笋竹城”。近年来,竹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一抹亮色,竹制品和竹产品的销量不断增加,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整个行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迸发出新的活力。注重研发,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给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底气,也为建瓯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一)“竹痴”
7月10日考察团队一行来到建瓯市妙盈竹业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像其他企业一样,主要从事毛竹的生产和加工,竹制工艺品在华南地区和欧美各国广受欢迎。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当地的竹子产量大,韧性好,是较好的低碳环保材料,产品受到了许多国外客户的青睐,许多工厂都已经应接不暇,不得不拒绝部分订单。同学们在参观中了解到,竹子相对于木头和钢材来讲,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环境友好度高,因而“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的风气逐渐兴起,竹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在董事长办公室里,一幅字画“竹痴”格外引人注目。负责人坦言竹子生意过去不是很好做,曾几度想放弃,但是对竹子的喜爱和痴迷,以及对行业坚定的信心让他坚持了下来。在座谈中,同学们就竹子生长特性、加工工艺、工人薪资水平、销售途径、企业融资渠道、信贷压力、利润状况、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等方面进行了询问。如今,二十多家竹企业凭借从生产、加工、销售到循环利用的良性生产模式,和延伸到厨具家具、卫浴装饰、建筑材料、零售食品等领域的多样化产品,为建瓯带来200多亿的产值,这对“竹痴”们来说是最好的回报和肯定。
(二)“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考察团一行10日下午来到建瓯市省级竹产业高新技术孵化园区,参观了技术实验室、电商平台、文创空间等。“竹产品——竹技术——竹文化”的发展理念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事实上,还有一群人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默默地为竹产业和竹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高新技术孵化园区,同学们见到了“旧竹枝”。万竹联盟是行业协会类的企业联盟,突出特点是集生产性、销售型于一体,资源互补,技术共享,打造集散中心,以增强本地竹企业独立性。不仅如此,他们还与周边高校加强技术与人才合作,研发新技术,设计新产品,诸如生物防霉、激光打雕、异形切割、微波软化等都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外溢,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工厂的工人多为当地的手艺人,还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推广竹编制技艺,进行技术培训。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旧竹枝”,“新竹”们才能在经济舞台上大放异彩,独秀于林。
(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除了工业企业的发展,竹产业另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是旅游业。千竹园是建瓯市的一处竹林,连片的天然毛竹尚未开发,美不胜收。11日上午同学们来到房道镇西际村,据村民介绍,当地千竹园尚属于开发阶段,村里希望通过改造竹林景观,修缮旅游设施,把千竹园建设成集观赏、体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周边最大的“竹文化”休闲区。负责人说,雕竹买笋、品竹宴、住竹屋,多种多样的休闲方式极具吸引力,对于扩展竹文化的影响力十分关键。之后同学们就相关政策、建设规划、食品安全等问题与村民进行了交流。最后大家还走访了连地村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竹产业如竹笋一样在建瓯飞速成长,葱茏盎然。在竹文化的感召下,在竹技术的促进下,这些企业秉持着不放松的韧劲儿,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循环利用,积极创新,多元发展的新路。
三、 泉州永春:荔树一丛飞白鹤,古厝半亩传篾香
永春古称“桃源”,位于泉州市境内,山美水丰,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突出,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桃溪是永春县内最大的水系,是晋江东溪的源头,桃溪流域是海西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永春县域经济的集聚区。本次调研以桃溪流域生态经济试验区为中心,着重围绕“自然文化双轮驱动,现代服务蓄势待发”这一特点,探究了特色农业、侨乡文脉、美丽乡村、产业基地等内容。“荔树一丛飞白鹤,古厝半亩传篾香”是永春的真实写照。
(一)旧坛闻老醋,荔树开新花
7月13日上午,同学们来到永春醋文化产业园,参观了永春老醋的酿造槽、加工车间、产品展区。作为中国四大名醋,永春老醋的酿造需要特定的家传分割发酵工艺,据介绍,老醋产业无法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还在自身,繁琐而缓慢的工序导致一直无法大规模生产。目前其主打方向是文化展示与产品的高端加工,以避开先天劣势,尤其是利用醋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发酵微生物,大做“醋文章”。“保健醋”、“养生醋”和各类醋食品饮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目前永春老醋年产量近万吨,产值达亿元人民币。醋产业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缓慢,却愈发坚定。
岵山荔枝是永春县的又一大特色农产品。7月14日上午,考察团队一行前往岵山镇霞茂村。作为荔枝名优生产基地,全镇有近3万余株荔枝树,近年来依托优质的农产品,创造品牌,举办岵山荔枝节,吸引广大游客。同时借助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侨乡文化优势,开发古村落,古民居集中的茂霞、铺上、铺下、塘溪四村,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走访中同学们发现,古厝民居多由侨胞捐资修建,其中茂霞村更是“半村绿树半村楼”,房前屋后种荔枝树和速生竹柳,生态经济两不误。镇子在生态致富的实践中找出了扶贫的新方法。最后大家参观了福茂寨角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二)大羽飞白鹤,洋上存赤心
7月14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五里街镇大羽村,这里是白鹤拳的发源地,作为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正努力推进特色文化型美丽村庄建设。以前村民以务农、教拳为生,如今在村委支部的带领下,依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白鹤拳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扶贫脱贫的生态新路。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设计,统一策划,统一推广,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价格,集中开发,打造吃住学游购五大产业,形成“一村一户一特色,一户一人一产品”的格局。党支部委员每人挂包一个项目,集体经济实现了信息集合,智慧共享,技术传递,集约经营,释放红利,在这里迸发出新的活力。据负责人介绍,目前村里将文化产业作为主打方向,修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举办永春白鹤拳文化节,出版系列小说,筹拍多部动漫和电视剧,甚至不断扩大中外交流,多条途径挖掘增长潜力,提高白鹤拳文化影响力,帮助农民更快地脱贫致富。现今的大羽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的新内涵,在生态发展的天空中如白鹤般自由地驰骋翱翔。
考察团于13日参观了余光中文学馆。“流水恋旧浦,行云思故山”,桃城镇洋上村的祖厝是余光中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在文学馆开馆时,余光中作诗一首,用《五株荔树》表达对家乡的深情。余光中文学馆通过《乡愁四韵》、《四度空间》、《龙吟四海》等三个篇章十二小节,展现了全面而立体的余光中。文学馆馆长介绍,永春文化资源尤其是华侨文化极其丰富,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抓手,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馆长表示,近年来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排演文化剧,用一首诗、一出戏去延续文脉,从政治上、地域上、文化上呼唤闽台共识,增强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如余老所说:“文化是永恒的,历经百年千年,而能薪火相传。”随后同学们就馆藏资源、文化交流、政策支持等方面与馆员进行了交流。
(三)一瞬天下达,半缕四海香
永春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是为打造电商产业,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而新建的集群园区。作为“好货社”的百县千镇万村计划县级运营中心,园区主动打造“网货下乡,农货进城”的上下行体系,努力开展社会培训,培育农村电商人才,促进城乡商贸流通。同学们于13日上午来到产业园,参观教育培训中心、农产品特色馆、文化创意中心、仓储中心等。据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诸如办公仓储场地、文创、分销、供应链金融等免费或优惠条件,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园区,如今年产值近亿元。永春县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现已上线,网络销量很好,能够较好地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的效果。他也坦言,目前急缺年轻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同时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仍需提高。在座谈中,同学们还就金融优惠、大学生创业、小微企业发展、税收减免、物流货运等问题与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提供更大力度的优惠等建议。
永春素有“香都”之称,达埔镇的香产业发展集群是“香都”的“心脏”。13日下午同学们来到达埔镇,参观香产业博物馆。据介绍,目前永春香产业发展动力日益强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通过加强创新等方式,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全产业链产值已达47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约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达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品生产基地之一。随后同学们走访了彬达香业等企业。大家发现,许多企业不断尝试新的发展模式,香产品逐渐从朝拜用品向保健、养生、文化礼品和居家用品转变。不仅如此,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美化、品牌服务等途径提升产品利润空间。“一缕传千里,跨海来拜香”,达埔香产业承载着永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期待。
不论是永春老醋岵山荔枝、还是侨乡文化白鹤拳,或是电商产业香产业,都是永春桃溪流域生态试验区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自然双轮驱动”的着力点。特色农业格局初显,传统工业日益提升,致富脱贫不忘生态保护,生态发展助力扶贫脱贫,新时期的永春在桃溪之水的润泽下也必将永焕青春!
经济学院国情考察团在两周的时间里,在福建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校训,不忘“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担当,就建瓯竹产业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和永春桃溪流域生态规划区展开了深入调研,探究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展现了经院学子的良好风貌。此次调研培养了学生心系祖国的情怀和知行合一的意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实践调研的能力。同学们将继续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促进理论与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贡献经英学子的青春力量!
(供稿:门路;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