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0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主办世界经济研讨会在明德主楼729会议室召开。来自世界经济专业的初晓同学对nber的前沿论文“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trade policy”进行了分享报告。
在现代全球经济体中,最终产品大都经由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由国内和国外的增加值构 成。在很多国家的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可以占到最终产出的 20%左右;甚至在一些国家 产业中有时占比超过 50%;同时,向国外进口的最终产品也包含大量的国内增加值,因为 国外的最终产品,也会使用国内中间投入品进行生产。
这些全球生产之间的联系会从两个方面影响传统实施进口保护的动机。首先,进口关税 会损害那些为国外厂商提供中间投入品的国内上游厂商,因为进口壁垒会降低国外最终品的 价值和供给,因而同时减少了归于国内中间供应商的收入。这一机制削弱了政府实施进口保 护的动机。其次,当国内最终品企业使用国外中间品进行生产时,那么由于进口保护而产生 某些利得会通过生产链传递给国外中间供应商。这同样也削减了进口保护的动机。
尽管有这些联系,但是关于全球价值链到底会如何影响贸易政策,却鲜见于理论和实证 研究。鉴于全球价值链贸易政策中讨论的中心和焦点,这一研究上的缺失与当下贸易制定者 之间的讨论有点步调不一致。
在本文,我们将跨境生产联系引入到了传统贸易政策的贸易条件模型之中。我们使用该 模型来刻画隐含最终品中的国内和国外增加值成分是如何影响政府最终进口品关税政策的。 通过使用 1995-2009 年 14 个主要经济体的双边关税、暂时性的贸易壁垒和增加值数据,我 们来验证模型的预测。我们发现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
本文的模型和结果对于贸易政策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均有贡献。首先,本文的理论贡献之 一在于将跨境生产链纳入传统的贸易政策模型之中,从而扩展了原模型。在我们的模型中, 最终品同时使用国内和国外增加值(初始要素)来进行生产。国外增加值的存在使得各国的 国民收入和最终品生产价值之间有了一个楔子:国内最终品的一些收入应该归于国外厂商, 同时国外最终品的一些收入也应该归于国内厂商。因而全球价值链会影响政府实施进口保护 的动机。
本次seminar由经济学院于春海老师主持,石慧敏老师做主要点评。来自人大经济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者就论文的模型设定是否具有创新点以及实证分析的丰富性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供稿:初晓;编辑:杨菲;核稿:陆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