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在国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郭克彤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教授,中信集团《经济导刊》杂志社总编辑高粱先生,中信集团《经济导刊》杂志社社长季红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等。会议由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教授主持。
孔丹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的宗旨,与高校合作开展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巡回公益性讲座,并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壮大中国学派,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爱国主义,坚定“三个自信”,激发和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与孔丹理事长一同打开启动仪式卷轴,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正式启动。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此次讲座的主题是“社会转型与中国法治”,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原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主讲。苏力教授与现场学子分享变化与发展的中国法治,厘清了中国社会转型与法治改革的种种困惑。
苏力教授在讲座中以“何为法治”进行开篇,厘清法治含义,所谓“法治”就是整个社会有序的生活状态,方方面面都要有规矩,既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职业伦理以及一些小群体里形成的规则,例如企业里的规章制度。进而回顾了传统中国农耕社会以及相应的“法治”,传统中国农耕社会治国理政最核心的就是“治国”,主要靠文治来保证。熟人社会所形成的习惯性规范以及礼治、德治是农耕社会法治的重要补充。
然后谈及中国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与法治变革,法治的中国问题,最后对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社会关系的陌生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制定法和执法,以及一系列新的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非正式的规则。而且“法治”同其他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可能有紧张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改革与法治、法治与个人创新和个人责任(“人治”)、大国的法治、城市与农村需要的不完全相同的法律、理想的法治和实践的法治、法治社会的问题等六个方面。最后,苏力教授从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国家认同、哲学化思维方式等三个方面对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基础上创造现代法治的前景光明。
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
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第一期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顺利落幕,之后还会有更多理性声音奉上系列精彩讲座,逐步建立中国学派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高端知识舆论传播平台。
(编辑:陆美贺;核稿:王宝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