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第三季度)”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行,这是经济研究所自2006年创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来举办的第27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教授,副院长王晋斌教授,雷达教授,院长助理郑新业教授,陈彦斌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中诚信集团执行副总裁闫衍博士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出席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常务副校长致辞
冯惠玲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作为人民大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人民大学经济学科的优势和经济学院优秀的研究团队是宏观报告质量的重要保障。论坛从2006 年开始至今的持续性研究,体现了对宏观经济领域持续性的关注,获得了学界和政府的认可。冯惠玲常务副校长还就当前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以交叉的视角,关注和研究信息消费等新产业业态。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教授发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发言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发言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刘凤良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寻求市场驱动与激励相容的产业结构新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论坛讨论环节
报告认为,从市场需求角度看,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均收入提高降低了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提高了消费层次,是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端到高端变迁的主因。同时,在特定的国际经济产业链条约束之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塑造了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从市场供给角度看,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正向变迁。城镇化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发展支撑了近年来我国重工业比重较高的局面。单纯的区位优势决定着我国的产业空间分布。总体来看,收入因素和资本深化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率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多部门产业结构变迁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对第一产业劳动份额的变动,收入效应的贡献度为36%,资本深化的贡献度为61%,部门间劳动份额差异的贡献度为18%,三部门技术进步率差异的贡献度为8%;对第三产业劳动份额的变动,收入效应的贡献度为48%,资本深化的贡献度为67%,部门间劳动份额差异的贡献度为39%,三部门技术进步率差异的贡献度为17%。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刘凤良教授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以土地和能源等要素价格扭曲为代表的激励扭曲因素导致了错误的市场信号,加剧了我国产业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金融数量型调控模式有利于国有企业和重工业行业等抵押品充裕的企业和部门,阻碍了资源在行业间的转移,放大了产能过剩,推动了过度重工业化。在分税制和晋升考核制度的激励下,地方政府进一步放大对要素市场的扭曲,导致了“资本深化过度”与“重工业化偏离本地资源禀赋”等现象的发生。以大规模刺激计划为主、短期保增长为导向的政府干预行为,加之产业政策设计不当,使得现阶段产能过剩更加趋于复杂化。
报告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是一根限制重重的平衡木。产业结构形成有其必然的逻辑和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一国的资源禀赋和特定国际环境的约束下进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发达经济体已经拥有的产业结构,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更不能急于求成,剑走偏锋,简单地进行大规模调整有可能会给经济社会带来额外的调整成本。政府应致力于在长期与短期、供给与需求、经济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以阶段约束、市场导向为原则设计改革思路,最大限度地减少扭曲,全面开启市场内生驱动与激励相容的结构调整。
报告预测,未来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不会在近期重现,国际分工格局又存在着刚性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市场需求将主要来自于国内。因此,现阶段则应该通过稳定投资实现稳定增长,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消费。在市场供给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内生技术进步的动力。当前,需要加大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以数字制造为突破,全面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平。在部门之间,则应重视工业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特别是以工业化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以弥补近期消费型服务业相对不足的状况。上述市场内生动力也需要借助来自制度创新的激励,近期应加快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导向相一致,产业政策则应重新定位于市场失灵,以避免好心办坏事。
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教授认为,当前的金融改革重要的是要构建多层次的金字塔式的金融体系,多层次的股权投资体系,多层次的商业融资体系,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社区银行,有多样化、立体化服务体系。改革存在主体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两方面,在主体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问题上,要先做主体多元化,在主体多元化形成以后保障竞争有效的利率市场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教授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外,要继续的提高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率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改善二、三产业的要素生产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认为,要素市场化推动的改革应该是新一轮价格财政税务联动改革。他以基础能源为例,强调要素改革的重要性。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当前产业结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制度分析和潜在因素分析,下一步由新需求结构诱导的新供给结构如何转型,则需要依靠创新来解决。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教授对宏观报告中提到的“市场驱动”和“激励相容”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产业结构应是事后描述,而不是事前规划。寻求市场驱动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通过改革来完善市场,获得驱动力,使改革得到一个自然的发展。而激励相容则是跟市场相容,创新是最重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认为,政治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力量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改革才是调供给、调结构、促内需的核心之一。因此进行板块重构是我们进行全方位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导报等2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新浪网财经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编辑:王宝奎;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