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亚博安卓下载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文时间:2013-11-25

  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2014)”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行,这是经济研究所自2006年创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来举办的第28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迺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教授,副院长王晋斌教授,院长助理郑新业教授,中诚信集团执行副总裁闫衍博士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出席论坛。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研究员发言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发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发言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3-2014)——大改革与大转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主持开幕式


  报告认为,从短期经济运行来看,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不仅宣告了全球悲观主义者所持的“2013年中国崩溃论”的失败,同时也没有证明乐观主义者在2012年底所持的“中国周期逆转论”。中国宏观经济一方面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全面爆发、经济增长直线下滑的局面,但同时也没有在反周期的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出现持续性的反弹。这种底部小幅波动的宏观状况有利于大改革的推出。
  报告认为,从中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较强的筑底迹象,周期力量存在着逆转的趋势。大改革的出台将在中期重树市场信心,助推宏观经济周期景气的逆转。从全球视野来看,本轮中国经济的调整与世界经济调整具有强烈的同步性。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技术周期的拓展期、全球化红利的递减期、增长模式的调整期、制度体系的改革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调整期以及周期逆转的交接期。依附于全球不平衡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依附于全球化红利的中国分配模式、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技术周期相对应的中国技术扩散模式,与全球周期基本一致的中国周期定位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报告分析,从结构来看,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但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转向预期中的“消费-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反而在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位的作用下走向了“信贷-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使“产能过剩”、“流动性泛滥”、“金融扭曲”、“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不仅没有在局部改革和短期管制下有所缓和,反而在传统利益格局和权力体系的作用下不断恶化。2013年,m2/gdp、投资/gdp、企业贷款总量/gdp、债务水平/gdp、房地产销售/gdp等参数的持续攀升、产能利用率的持续低迷以及“钱荒”的出现都说明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资源错配与体制扭曲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步入到“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相并存的“双失灵困境”。 “全球结构的调整” “中国模式的调整” “政府失灵的调整”不仅决定了中国调整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过去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局部调整模式难以化解这些深层次的系统问题。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中国启动系统性的全面改革。
  报告认为,从改革视角来看,三中全会推出的全面改革方案具有必要性、及时性和科学性。从中长期来看,这些改革蓝图的顺利实施必将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和实施机制。但在短期对于宏观经济的冲击却是复杂的——一方面它将重树市场信心,提振民间消费与民间投资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却在破除旧的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中产生强烈的短期“创造性破局效应”,对宏观经济形成下行压力。因此,如何快速推进和落实大改革蓝图需要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新定位,以对冲各种下行力量的冲击,营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局面,并建立相应的改革补偿机制。这也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底线管理的内涵做出相应调整。2014年,附加改革约束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当定位在:125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7.5%的gdp增速、3.5%的cpi增速、13.5%-14.5%的m2增速以及2.5%的财政赤字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发言

  报告建议,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必须在强化存量管理的同时,不能过度收缩增量,“大改革” “强监管” “中性货币定位” “结构性短缺的流动性管理”可能是未来恰当的组合,大改革目标在于制度体系和存量盘活,但需要增量的支持。流动性过剩的治理必须强化中期定位的策略;建议财政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地方债务清理带来的地方隐性支出下滑、改革需要财政建立必要的补偿机制等因素。因此,201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应当有别于以往年份:一是应当小幅提高中央财政赤字;二是应当加强减税力度,对冲企业财务成本的上扬;三是为配合政府职能转变,增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四是在福利体系大转型过程中,可以2014年增加部分一次性的福利补贴;建议全面转变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以及具体措施。房地产调控的目标必须从需求抑制转向供给扩张和制度改革,其中制度改革必须着眼于推动土地市场改革,重构现代财政体系,破除官商之间制度性的利益输送机制;建议结构性调整政策必须强化全球定位,强化市场驱动的力量,改变以往简单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克服在产能过剩治理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相并存的困境。
  论坛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主持。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研究员首先提出要用“十八大”精神来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形势,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通过深化改革来释放增长潜力,主要是释放消费、就业需求、劳动力供给、金融土地供应潜力。最后,他提出要通过扩大内需、调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长期与短期问题交织、周期性与体制性问题共存,要改变以往靠大规模刺激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应发挥市场经济内生力量。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要解决好物价总体水平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改革,这种渐进性改革存在时滞,因此尤其需要密切关注改革动向。他主要从财税改革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动向,并分别从收入、支出、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决策和时间进程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结构性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改革,经济层面要解决好四个关口:发展与转型、公平和正义、政府与市场、生态和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认为,要把降低负债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聚焦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要减小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负债率,这存在很多问题。只有降低政府负债水平、降低国有企业负债水平,才能够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基础,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新京报等2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新浪网财经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发布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创办七年来,主要依托于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团队,注重将人民大学学科、学风方面的比较优势与中央的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相结合,将中国的真问题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将研究所取得的深刻思想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评价,现已成为人民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同时也是人民大学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面向未来,论坛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服务于国家改革重大战略,针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一流的“中国大学智库”做出自身的学术贡献。

相关链接:
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zghgjjlt11_14/
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宝奎,陆美贺;核稿:丁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