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第四届“经济与历史”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协办。参加讨论的来宾还包括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者们。
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会议讨论主要围绕着中国经济的历史经验与发展成就与问题,从技术、企业、政策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视角,进一步探索中国发展的经验和可能性,并将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大会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主持。出席会议并在大会发言的嘉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教授、北京大学李伯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伍山林教授、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清华大学何国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关权教授、中山大学朱富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华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巫云仙教授。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主持开幕,她提到经济与历史系列学术研讨会,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界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活动之一,非常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共同研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表示当下正值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更需要打开国门上下求索的胸襟和精神,经济史要有所研究、要有所对应,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可以更加厚重、更加具有价值。现在的历史研究的过于窄化,年轻学者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要认真抓住历史的主脉络和问题。他还表示希望对中国历史叙述有真正的创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教授认为,应该明确技术的概念,联系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关系理解三大产业,进一步的理解技术革命的过程。
北京大学李伯重教授认为,从中西两次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鸦片战争—中显示,交战双方武器和技术差距并不明显,但却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见,技术本身是一个社会活动,需要社会组织制度的相容才能发挥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教授认为,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应该回到马克思,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市民经济等概念是超越古典经济学的,马克思中国化也亟待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研究员认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工业化,是采取了一个赶超型的发展战略,这与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一脉相承。工业内部本身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市场的需求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政府力量强大推动下完成的。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实体经济的繁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研究员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走了一条国家为主体的强调创新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但是仍存在对科学支持比例低、科技和市场的需求脱节等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认为清末中国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的国际背景主要来自传教士的宣传,这些被中国人所接受,虽然那个时候不一定需要自由主义,但确实影响了清末政策的制定。
上海财经大学伍山林教授从美国发动贸易战历史与隐秘逻辑中提出,美国是由资本推动的一个社会,从贸易战到科技战、再到金融战是具有持续性的,中国应该以贸易战为契机,构建新的国际经贸关系空间。
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认为近现代中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从洋人主导的国际合作,再到建国之初的中洋统筹和全国拓展,到今天高速跨越式发展。这得益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企改革、开放与国际竞争、需求推动、以及大国工业体系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认为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早期工资制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之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却无法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接着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路上,但却发现强调效率是不行的。因此,现阶段转向了效率和公平并重、共享发展、更加侧重公平的分配原则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关权教授展示了他利用30多个省市的资料,研究50年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整体来讲,服务于农村或者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小企业的改造给后来的短缺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在某些机械工业,纺织等等,进行适当的国有化或者规模的集中也是好的。
中山大学朱富强教授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性思维是有很大局限的,把现实用理性解构造成了某种单向度的思维,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哲学思维和研究框架,而非具体的分析工具,应该重新审视人类理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华研究员认为理解1850-1950年间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看上去是“失去的100年”,其实更像是工业化之前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内生蜕变的过程,被西方移植的工业化表象所淹没,其中蕴含着解释中国改革开放30年增长之谜的“金钥匙”。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巫云仙教授阐述了当代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外部驱动因素、企业家胆大包天的欲求、市场与需求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导致的技术与创新以及企业所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
下午的分论坛由五个分论坛组成。
第一组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主持, 主要围绕着中兴事件与金融开放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淳副教授主持,研讨主题涉及现代性与中国思维方式转变的回顾与反思。第三组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张林教授主持,重点围绕着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史启示进行探讨。第四组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巫云仙教授主持,主题涉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发展与变革等研究前沿问题。第五组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珏副教授主持,重点就中国科技创新的现代化之路进行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积累,会更加丰富和多元。中国有足够理由和自信,建立能够更好解释自身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9日下午的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姚开建教授主持,他建议可以找一个两个有意义的题目进行讨论,思维碰撞能够激发新想法,或许能带来更好的创新。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孙睿;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