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系列讲座 第十三讲
[讲座题目]关键历史转折点与初始制度微小差异——中苏转型的比较研究
[主讲人]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主讲人简介]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中国经济转型中高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苏转型模式比较,中国与东亚增长模式比较,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发展,基层治理及公共财政等领域。他主持过或正在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他近年来在国际知名经济学, 社会学与政治学期刊发表了50余篇英文论文,同时在中文社科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50余篇中文论文 。
[内容概要]中国改革已走过40年的历程。虽然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中持续高增长的文献日益庞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理论框架并在跨国比较基础上全面解释中国转型不同阶段的典型事实及其动态变化。本讲座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到底什么是苏联式工业化模式的本质?中国式计划经济与前苏联的发展道路有什么相似与差别?现有文献强调中苏两国在劳动力禀赋、改革策略、集权程度等几个维度的差异,并以此来解释中国相对于前苏联更为平稳的转型表现,但这些解释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现有文献强调中国因双轨制、乡镇企业发展、分权型“财政承包制”带来了中国早期阶段的成功转型,但这些现象为什么在中国、却不能在苏联的改革中发挥作用?本报告将指出:中国与前苏联之间最初并不太大的制度差异,与1972年这个关键历史时刻的交互作用,为中国6年后开启的渐进式市场化转型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基本上封杀了苏联渐进式市场化转型的机会。这个分析框架有助于解释19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经济转型第一阶段的主要典型事实,包括价格双轨制的出现与消失,地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初始的快速增长及最终的民营化、以及从早期“财政承包制”向1994年集权型的“分税制”的转变。
[主持人]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党委书记兼院长)
[讲座时间]2019年06月19日(周三) 下午 19:00-21:30
[讲座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明德主楼728会议室 宋涛大讲堂
[讲座简介]中国是战后少有的几个取得巨大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四十年的改革发展造就了中国奇迹,对发展经济学和一般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和转型进行研究,将改革的重要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并上升为一般理论,是经济学人的使命和责任。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提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由《财经》杂志支持,邀请国内外既懂经济政策、又有学术造诣的经济学家开展“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