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大国、落后农业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要工业国,不仅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深化发展经济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研究历史悠久大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与成功实现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特别深的地区,也有市场经济意识比较强的地区,还有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相对落后的地区,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交织。同时,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所积淀的历史文化深厚。怎样去除糟粕、汲取精华,使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是一个历史性课题。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把“大”的特点转化成了发展优势。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维护了社会团结和稳定,放大了社会正能量。社会团结稳定和社会正能量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是政府积极有为,资源动员能力和执行力很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此后“发展是硬道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央政府统揽全局,充分考虑各地特点,分别实行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从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鼓励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因素较弱,因此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和成熟阶段,政府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和加强,政府的作用适时适度调整。这为深入研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研究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作出贡献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是低效的。低效的原因在于,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几乎所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苏联、东欧国家选择了休克疗法,而我国选择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对人类经济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作出的独特贡献。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持续推进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是放开。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国民经济焕发蓬勃生机,为国有企业改革、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机制条件。二是开放和引进。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解决发展之初的技术、资本、管理问题,引进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三是推进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四是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没有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转型转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安排的总和,是同一国的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现实需要相适应的。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根本保障。
我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有效路径。
为研究农业大国转型发展作出贡献
传统农业国如何转变成为现代工业国,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比非常高。一般认为这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但我国将这个看似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之初,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充裕。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本积累,主要是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产生了巨额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劳动力便宜就能产生人口红利吗?显然未必。世界上很多国家比我国劳动力便宜,为什么没有产生人口红利呢?这需要用改革开放来解释。改革开放激发了广大劳动者致富和创业的热情,把本来人口众多的经济发展劣势变成了“红利”,变成了经济发展的优势。
农民外出打工收获的不仅是资本意义上的“红利”,还包括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红利”。从封闭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走出来的农民,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学习现代经济理念和生产方式,提高了能力和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创新提升。因此,我国没有停留在依靠劳动力便宜的发展阶段,而是随着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随着资本的逐渐丰富,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为研究追赶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早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面对的任务相对简单,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21世纪以来,推进现代化面临两个重大条件变化:一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推进“五化”,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深化了追赶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后发赶超的新机遇。互联网从表面看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但深层次地看,“互联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首先,它使我们重新认识农业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兴起有利于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和卖什么、怎么卖的问题。“互联网”有助于打破城乡资源如人才、资金单向流动的困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其次,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工业化。迄今为止的经济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而工业化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例如,1979年,新加坡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几年,面对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美国也提出再工业化,即在新的技术水平上再工业化。德国更是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其核心是智能化。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机遇,努力实现工业发展后发赶超。最后,它使我们重新认识城镇化。城镇化原来是把人口聚集到城镇尤其是大城市,“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不必集中居住就可以获得相关收益和便利,从而避免付出“大城市病”的社会代价,赋予城镇化新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紧迫要求,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概而言之,人类的福利包括三种: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如物质财富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二是社会福利,如社会公平正义、公平享受公共服务、有尊严的生活等。三是自然界带来的福利,如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饮用水和食品、生物多样性等。片面追求gdp会危及其他两种福利,三种福利均衡发展才是福利的最大化。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化将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原文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019/c40531-27713029.html